关于二维码支付监管,其实早在2014年3月19日下午,央行就召集腾讯、阿里等互联网金融巨头公司开会。参会人士透露,就此前叫停的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,央行明确表示,待相关企业做好了风险识别和排查机制,并向央行报备,央行会再“开闸放行”。
而今距离“开闸放行”不远矣,互联网金融正在倒逼监管创新。我国不妨以此为契机,借鉴发达国家基于目标的监管框架,以央行为核心,联合各金融监管机构,尝试进行以宏观审慎、微观审慎及商业行为监管为基础的金融监管创新。这可为更长远的金融监管改革打下基础。
二维码支付市场硝烟再起
当下无论是微信、支付宝,还是银行系、银联,各家都在积极布局二维码支付,以防暂停令解开。一旦监管放开明确之后,大战或许就要打响了。
从互联网收单交易规模来看,支付宝的优势明显。数据显示,第三季度互联网收单的交易规模为19946亿元,环比增长率为1.8%。其中,支付宝、财付通、银联商务分别以42.4%、19.05%和16.78%%占据市场前三位。
2014年“双十二购物节”期间,国内移动支付再一次爆发圈地运动。阿里宣布,线下近100个品牌,约2万家门店将参与“双十二”活动,活动当 天使用支付宝钱包付款即可打五折,范围覆盖餐馆、甜品、面包店、超市、便利店等多个日常场所。阿里宣布对使用支付宝钱包扫码付款的顾客给予5折补贴,上限 50元,引发罕见人潮,甚至有商店货架被搬空。据估算,当天阿里发放补贴达到亿元级别。
本次“双十二”使支付宝钱包的安装量急剧扩大,又为阿里的线下战略铺平了道路。扫码支付的便利程度远超现金和刷卡,也将促使各商户增加对于相关设备的投入。
据媒体报道,国内八大银行正在测试Apple Pay,最快可能将于2015 年一季度上线,银联则在尝试与Apple Pay 进行技术对接。Apple Pay可以吸引用户的极大关注,但国内NFC 支付生态系统尚不完善,引入新的参与方同样会涉及利益分配、技术对接等一系列需要双方协商的问题,
在这监管即将“开闸放水”的前夜,阿里、腾讯等互联网巨头,银行系等传统土豪面对一片荒芜的市场,必将硝烟再起,风云不定,但愿那种种野蛮的开 拓手段、简单粗暴的营销伎俩、同室操戈的习惯动作,不要再昨日重现。中国的互联网不缺乏大战,缺乏的是真正的创新;中国的互联网不缺乏巨头,缺乏的真正为 用户服务的企业,但愿二维码支付这一新的支付方式,不要成为过眼云烟,更不要成为圈地的工具,二维码,扫一扫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