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算司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内设机构,是否能够作为对其下属发送函件的主体存在一定的疑问。央行其实并未按程序办事。而这种所谓“叫停”必将无法阻挡市场的洪流,形成监管的盲区。
二维码反扫行动
面对监管,各家都有自己的高招,开展了各式各样的“反扫”活动。
银行系潜伏蛰行,邮储银行近期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。二维码的生成及扫码的确认、支付等交易环节均在邮储银行手机银行的防火墙之内闭环运作,只有邮储手机银行客户端才能扫码。
目前多个银行手机客户端APP当中已经增加了 “扫一扫”功能,中行、民生、平安等多家银行均支持二维码转账,交行手机银行推出了二维码预约取现功能,中信银行(601998,股吧)推出了异度支付。
不仅如此,监管层也在抓紧对二维码支付业务的调研。自2014年3月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业务后,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受央行委托,牵头组织银行、第 三方支付机构、银联等机构完成了针对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分析报告初稿,并提出二维码支付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防范建议。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,监管部门暂时还 未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,因此只能允许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小规模试行。
此外,微信“钱包”、支付宝也在低调推行。9月15日晚间,微信低调上线了“刷卡”功能,这意味着今后购物付款时,微信用户只要向商户出示微信“钱包”中的条码或二维码,商户扫该条码或者二维码后就能收款,以代替刷银行卡的过程。
据了解,微信支付和手机支付宝自2014年6月开始布局线下二维码反扫模式的商户,微信“刷卡”功能两个月前就已完成,但仅在腾讯内部试用,一 直未对外开放。11月中旬,该功能进入试运营阶段,随后在最新的微信6.0版本中上线;而手机支付宝目前也已经上线二维码支付反扫功能;同时,受央行“暂 停令”影响的二维码支付正扫模式,微信支付和手机支付宝仍在继续布局。
中国目前的机构性监管构架,只适合简单的金融市场。当互联网企业涉足各金融领域积极创新时,现有的监管往往跟不上,会出现监管漏洞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则需要进行监管改革。
以阿里巴巴为例,在以支付宝为核心的各种业务相互打通后,已很难对之界定一个统一的监管。在现有监管构架下,阿里巴巴的支付业务归央行监管,余额宝的货币基金归证监会监管,其银行功能则归银监会。这种割离的监管及信息收集,不利于对一个机构的整体风险进行把握,也不利于进行系统性风险的判定。